台灣的政治與選舉,如今已無令人「感動」的場景與人物;倘若還有令選民「動」得起來的元素,那也不過是「激動」--包含「爽、狂喜、悲、暴怒」等等,總之,就是缺乏「感動」。

這種「激動」的感覺,跟賭桌上的各種面相一樣;上賭桌、上賭場,當然沒有「感動」這一回事。
這,要從整個政治與選舉生態講起。而這個話題,牽連萬端,不是簡單可以說的清楚;如今,我只提出其中一個現象--「演講」--來加以討論。

演講,有如樂曲。一篇演講,跟一首音樂一樣,無論長短,總有其完整性;而且,好的演講也與好的音樂一樣,在演講(或演奏)之間,聽眾應該是鴉雀無聲才對。

當然,也有中途鼓掌(或喝彩)者,不過,那是散見於傳統一般場合(如傳統京劇舞台),而且即使中途鼓掌、喝彩,也都有其規矩,否則,就屬「鬧場」。

好的演講,在學術性(或知識性)的,會令人有所收穫,在哲理性(或政治性)的則會令人感動,從而產生共鳴與支持。

這種大致的演講傳統,應該是如今中老年人的「記憶」。因為,如今在社會上的公開場合已經很少有這種演講。

大約從民國六0年代開始,綠色「政治演講」開始興起,也逐漸改變了傳統的演講風貌。綠色的「政治演講」,簡言之,很像賭場上擲骰子的場景--每擲一把,就要暴喝一聲,然後,一片吆喝吵雜,亂成一團。

仔細回想一下,在演講當中不停地問「是唔是啊!」、「對唔對啊!」、「好唔好啊!」是起自何時?再仔細回想一下,演講台上,每隔一分鐘就要帶領聽眾大喊「XX凍蒜」、氣笛狂鳴、煙火沖天的,又是起自何時?

如此這般,演講如何令人感動?政治又如何令人感動?所有的,不過都是激動而已。

聽說,這叫做「造勢」。政治宣傳、選賢與能,竟然搞成「造勢」,那麼,其中內涵大概也就可以想見。

可惜的是,傳統的藍色政治人物也都紛紛被這股顛覆優質演講的風潮所影響而紛紛跟隨。偏偏,藍色政治人物大多缺乏那種「暴喝」的氣勢與能耐,因此,在台上的種種「是唔是啊!」、「對唔對啊!」、「好唔好啊!」也就顯得有氣無力,甚至有的還是娘娘腔,根本劃虎類犬、毫無味道。

如今,要在公開的政治講台上聽一篇完整的、令人感動共鳴的演講,已不可得。台灣的政治,當然也與「感動」越行越遠!無怪乎,「不動」的選民也越來越多。


2008/02/27 13:14:03

引用:http://blog.udn.com/Xuser/164937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當我們同債一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